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

【高分作文專題 】如何寫學測作文、指考作文:文章分析(2)

©著作權為陳蒂國文所有,侵害必究。 若欲轉載,須經同意。

本集將先示範絕對高分的寫法,再逐一講解為何如此寫作。

絕對高分的寫法


〈晚遊六橋待月記〉
然杭人遊湖,止午未申三時;其實湖光染翠之工,山嵐設色之妙,皆在朝日始出,夕舂未下,始極其濃媚。月景尤不可言,花態柳情,山容水意,別是一種趣味。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,安可為俗士道哉!

一、作者以何種筆法勾勒月景?
二、袁宏道和以言此樂留予山僧與遊客受用?


明代小品文集大成者張岱認為:「古人記山水手,太上驪道元,其次柳子厚,近時袁中郎。」無論是柳子厚之《永洲八記》,抑或袁中郎的西湖遊記,皆能在山水勝景之外,領略不可為俗士道哉的意趣。全文由春景之「艷冶」,次及朝煙夕嵐之「濃媚」,迄至文末,才由月揭開那在山水景致、俗士領略之外「趣味」。

全文未依題述寫待月經過,反而以大半篇幅實筆刻劃白晝桃花之美、遊客之盛的艷冶春「色」,此即王國維所謂「看山是山」,亦若〈醉翁亭記〉中那禽鳥領略的淺層山林之樂。袁宏道為晚明公安派巨擘,在明代擬古風後主張,文章「非從自己胸臆流出,不肯下筆」;一如此次西湖遊歷,西湖之樂非那杭人爭相目睹的盛景,而是山僧與遊客方能體悟、且不能訴諸言語之月景。

朱光潛在《談美》一書中論及美感的生成,須仰賴距離。韓愈詩云:「天街小雨潤如酥,草色遙看近卻無」,遠望的如茵綠草,距離一近卻若濯濯童山,此即杭人日夜所望的尋常景致,原本再傾國傾城之景,最終仍淪為枯索無味。山僧雖處杭州當地,心卻能抽離其外,由極為平凡渺小如沙的日常中,望見浩瀚宇宙。正所謂:「大隱隱陵藪,小隱隱於市」,心遠地自偏,靜觀即自得。袁弘道所待之月,非形於外者,更象徵著感官經驗的更新,甚至是心靈層次的提升。宋代禪詩所言: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。」即便望盡千江、萬江,若不能仰望月空,學蘇軾走出廬山之外,此月之美可能永不可待。


由中階躍至高階的關鍵:破解言外之意


首先,請大家想想在生活中我們怎麼去理解他所言?絕對不是只就字面的意思去理解。首先,我們會先就這個人的發言立場,去理解他的語言,才能在這個人以反諷、正話反說、明褒暗貶的語言陳述論點時,不至於單就其字面義而誤解其意。其次,我們還需就這個人的個性,去了解他平常說話的方式,究竟是比較迂迴含蓄、諷刺戲謔或者是直言不諱。

上段所謂的發言立場,對映到文章中,便是要了解文章的:

一、寫作背景:
此文為袁弘道厭倦官場後,辭去吳縣縣令,以遊覽西湖的作品。

二、所屬文學流派:
袁弘道所屬文學流派為明代的「公安派」,為明代沈淪於擬古風氣許久後的文學反動。公安派強調「獨抒性靈、不拘格套」即是要在一味依循、模擬前人的文風中,強調自我個性。

三、文學史上的地位
袁弘道的山水遊記,在文學史上聲名響亮,可與撰寫《水經注》的酈道元以及《永州八記》的柳宗元相提並論。

總結以上:

當我們要回答袁宏道何以言此樂留予山僧與遊客受用?這個題目時,就不能只回答因為他覺得杭州人(即是當地人)不像山僧與遊客,可以欣賞西湖的美因為這不過是換句話,再把題目重複一遍罷了。

   要回答上述問題,我們必須先由整篇文章主旨:是要傳達作者獨特的審美觀入手,而這個獨特的審美觀,會與公安派「獨抒性靈、不拘格套」的創作觀,並要了解這即是其於眾多山水遊記中,能脫穎而出的關鍵;其次,更與袁弘道此時辭別官場,以重回自我的心境有關,而以上這些是寫作時必須要注意的重點。


全文主旨須包含:
1.作家的生命歷程及此時歷史背景
2.作家所屬文學流派及其寫作風格
3.文學史上的地位

躍至超高分作文的關鍵:延伸議題的能力


除了在文章字面之外,就寫作背景、文學流派、文學史地位等等深入了解文章之外還不夠,如此你只是剛剛進入高分的大門,還未登堂入室。那麼,究竟要如何才能進入極高分群呢?
關鍵就是要為文章做議題的延伸。比如說:遊客之所以能看見當地人看不見的風景,乃因生活經驗不同。是故,可以延伸出距離太近時如何使美感疲乏,保持一定的距離,如何活化感受能力等等。

接著,就要就這個觀點提出相似的詩文,例如韓愈詩句:「天街小雨潤如蘇,草色遙看近卻無」,即是在描述若西方印象派風景畫的感官經驗,當與風景保持一定距離時,如何看見綠草如茵;然當距離拉近,如何使真相浮現,美感盡失。美學家朱光潛在《談美》一書,亦提及相同的觀點,這些皆是同學在寫作時,能夠由中上作文,一躍至高分作文的關鍵。


至於山僧,則不同於遊客,其與橫人同處當地,卻能夠產生異於當地人的感官經驗,因爲其雖身處當地,心卻能抽離其外。這頗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,卻能不為車馬聲所干擾,一切皆因「心遠」,便能人在杭州之內,卻能旁觀者清。此心遠,就如同較為高段的隱士,不需透過隱居山林竹藪,即便居於塵世,亦能靜觀萬物,而得當地人所不能得之美景。


原文出自陳蒂國文官網

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

【會考國文急診室】【文意測驗專題】如何閱讀一首詩?(1)

©著作權為陳蒂國文所有,侵害必究。 若欲轉載,須經同意。

今日要以104年國中教育會考,國文試題中一題新詩題組,教導大家如何閱讀新詩。


特技表演者

從高空鞦韆到
到高空鞦韆,在急敲的鼓聲嘎然中止
中止之後的靜默中,穿過
穿過受驚的大氣,速度快過
快過身體的重量,再一次
再一次讓身體墜落不成。
獨自一人。或者稱不上獨自一人,
稱不上,因為他有缺陷,因為他缺乏
缺乏翅膀,非常缺乏,
迫使他不得不
以無羽毛的,而今裸露無遮的專注
羞怯地飛翔。
以吃力的輕鬆,
以堅忍的機敏,
在深思熟慮的靈感中。你可看到
他如何屈膝蹲伏以縱身飛躍,你可知道
他如何從頭到腳密謀
與他自己的身體作對;你可看到
他多麼靈巧地讓自己穿梭於先前的形體並且
為了將搖晃的世界緊握在手
如何自身上伸出新生的手臂
——

超乎一切的美麗就在此一
就在此一,剛剛消逝的,時刻。


要讀懂新詩,要分成以下幾個步驟:

1、 先由詩歌中「意象」的物質性著手。

鞦韆:高低迴盪
表演:逼真,雖假卻須似真。
瓶頸:人雖無翅,但卻要能夠飛翔

2、 將詩歌的主要「意象」串連起來,再理解細部詞彙

不僅僅是詩歌,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個完滿自足的有機整體。因此,若要理解整篇文學作品,就得像拼拼圖一樣,將主要的幾個意象,拼成一張完整的圖,再由這張完整的圖,去檢視途中細節。

以本詩為例,主要描述一個特技表演者,欲自迴盪的鞦韆盪到另一個迴盪的鞦韆之上; 然而,這如鳥飛翔的特技,對於無翅的人而言,是極為困難的。

首先,必須要突破自己不能飛的認知;其次,要認知到,表演即是要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,完美地詮釋。既要完美,亦要自然,此即所謂的逼真。


3、解題

1.下列詩句的說明,何者正確?
(A)「再一次讓身體墜落不成」係描寫表演者排練時的失誤
(B)「他有缺陷」指的是表演者缺乏自信心,導致臨場羞怯
(C)「深思熟慮的靈感」指靈感非出偶然,乃得自縝密思考
(D)「讓自己穿梭於先前的形體」說明表演者幻術施展之奇

詳解:
(A) 「再一次讓身體墜落不成」指的是由一鞦韆盪至另一鞦韆的過程
(B)「他有缺陷」指的並非臨場羞怯,而是不夠相信無翅膀的自己能夠如鳥般飛翔
(C) 「深思熟慮的靈感」指靈感非出偶然,乃得自縝密思考
(D)「讓自己穿梭於先前的形體」指的是突破之前的、身體的限制,學會飛翔

2.關於本詩的寫作手法,下列敘述何者正確?
(A)第一節透過靜態的描寫,烘托表演場內的凝重氣氛
(B)第二節重複「獨自一人」,強調無法一人完成表演
(C)第三節藉各種具體與抽象的描寫,說明表演的難度
(D)第四節以委婉的筆法,寫出表演最終以失敗收場

詳解:
(A)第一節主要描述由一鞦韆盪至另一鞦韆,為動態描寫
(B)第二節重複「獨自一人」,由因為之後不得不的赤裸,得知所謂並非獨自一人,指的是觀眾的眼光。
(C)第三節藉各種具體與抽象的描寫,說明表演的難度
(D)第四節由長出的手臂,可得知美麗的一刻,指的是終於達成任務,如鳥一般飛翔。


文章出自陳蒂國文官網

【輕鬆背文言文單字】 第一集:「為」

©著作權為陳蒂國文所有,侵害必究。 若欲轉載,須經同意。
文言文字義不要死背,只要了解原本的字義,便能推知何以演變出這幾種字義。


為的漢字故事



《說文解字 ·爪部》:「為,母猴也,其為禽好爪,爪,母猴象也,下腹為母猴形。許慎將為字內的動物,辨為母猴ㄤ;許慎之後,學者多認為為字乃以爪牽象之型。羅振玉《增訂殷墟書契考釋》:「為,從爪,從象,絕不見母猴之狀,蔔辭作手牽象形……」

古人役象以代替人力,「替」、「當成」、「作為」、「像」以及「偽裝」之意;象為人勞動,人因此較為輕鬆,故為之意有、「做」以及「因為」; 最後,而象是為人所役,故為亦有「被」的字義。



接下來,牛刀小試一下吧!


下列各詞語中「為」字,何者用法兩兩相同?
(A) 項「為」之強/二蟲盡「為」所吞
(B)「為」之怡然稱快/「為」民服務
(C)以叢草「為」林/因以「為」號焉
(D)「為」民喉舌/ 梅花「為」寒所勒

解答:(C)
(A)因為 /被
(B)因為/替
(C)當作
(D)替/ 被



文章出自陳蒂國文官網

為什麼國文學不好?

©著作權為陳蒂國文所有,侵害必究。 若欲轉載,須經同意。

現今學生國文學不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:



一、以為國文是純粹的背科:

現行的會考與基測的最大差異,在於閱讀測驗與純粹記憶型的題目,在比例上全然對調。會考選擇題中有百分之八十五為閱讀題,而這些文章當然是課本中,甚至是參考書中從未出現過的。是故,國文的準備方式便不再是背多分!


二、以為「語感」只能仰賴長期與大量的閱讀:

課本只是綱要,只是魚竿,而不是魚。孩子們要學的是怎麼釣魚、怎麼閱讀一篇文章的方法。而非要藉由海量閱讀,期待考卷上出現讀過的文章。所謂「語感」,指的不是語言的字面義,因此準備國文的方式也不再只是「背多分」,不是非得仰賴長期與大量的閱讀方能進步;相反地,學國文應該如同學習數理般,不但要握有他人歸納好的公式,亦要暸解公式所賴以成立的原理,如此一來即使題目的面貌再多變,亦能迎刃而解。




文章出自陳蒂國文官網

【高分作文專題 】如何寫學測作文、指考作文:文章分析(1)

©著作權為陳蒂國文所有,侵害必究。 若欲轉載,須經同意。
第一集:本集將先簡單的介紹何謂文章解讀,並且為各位同學示範標準錯誤以及絕對高分兩種寫法。

什麼是文章分析?


   「文章解讀(文章分析)」,向來對於學生而言,是較長篇作文更為棘手的作文題型。所謂「文章解讀」即是以文言文三十篇為命題範圍,擷取其中的一小段落,針對文章的「文章意涵」以及「寫作手法」提問,以達到測驗學生,是否能在注釋等字面義之外,了解文章真正想說的,以及用何種方法表達。

    文章意涵小至單一文句或象徵物所蘊含的意義,或者是文內人物的動作以及對話中語氣的弦外之音;大至全文意旨以及因果關係判定等等。

    寫作手法則小至詞彙使用,大至文章架構以及文章氛圍的塑造。


  
以下就以 <晚遊六橋待月記>示範標準錯誤以及能夠拿高分的寫法!







標準錯誤的寫法


〈晚遊六橋待月記〉然杭人遊湖,止午未申三時;其實湖光染翠之工,山嵐設色之妙,皆在朝日始出,夕舂未下,始極其濃媚。月景尤不可言,花態柳情,山容水意,別是一種趣味。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,安可為俗士道哉!



一、作者以何種筆法勾勒月景?

二、袁宏道何以言此樂留予山僧與遊客受用?




袁弘道的題名待月記,然整篇文章前半段都未見月景,直至文末才點出月景,但也只以虛筆寫月,以一句月景尤不可言便匆匆帶過。寫作手法特別,讓人印象深刻,實屬佳構。

袁弘道認為杭州人的遊玩時間多在午、未、申三時,然而西湖真正美好的景色是在朝日始出、夕舂未下之時,因此杭州人便不能望見西湖的美好。至若山僧與遊客,則和杭州人不同,因此能望見杭州人不能看見的景致。因此,袁弘道說:安可為俗世道哉?西湖的美好,只有山僧與遊客能夠體會。


錯誤點一:空言讚美


   以空言「文筆流暢」、「實屬佳構」等空言帶過,而未仔細說明「作者為何採用此寫作手法?」、「如此書寫與全文意旨的關聯為何?」、「此種藝術手法在文學史上的特殊性與突破為何?」。



錯誤點二:換句話說


   上文在回答「為何只有山僧與遊客受用?」時,只是就原本的文章,點出「杭人只在午未申遊湖」。然而,一則因為「杭人在午未申遊湖」是杭人未能了解真正的西湖之美的現象,並不能回答提問所要問的「為何」只有山僧與遊客能欣賞西湖之美。再者,「杭州人不能欣賞西湖之美」並不能解釋「山僧與遊客為何能欣賞西湖之美」。


  總結以上,不僅不能只回答現象本身,還要去回答「是什麼原因,促使現象發生」;亦不能以「A不好,所以B好」的邏輯去回答問題,因為A的優劣與B的優劣,為兩個獨立事件。



下一集要為各位分析,絕對高分的寫法,敬請期待喔。

文章轉載自陳蒂國文官網

究竟什麼是語感?

©著作權為陳蒂國文所有,侵害必究。 若欲轉載,須經同意。

總的來說,語言可分為兩種層次:


  1. 語義層次:系統化的學習文法與常用詞彙
  2. 語用層次:語言的實際使用。


大至歷史文化,小至個別說話情境的判讀。個別說話情境包含說話者與聽話者的關係、語言文字的功能、文體的種類。


文字的功能包含是敘事、議論、抒情?每種文字的敘事結構皆不二致,敘述文要著重時間的人物、時間、地點、因果關係等等:議論文則需注意論點與事例的對應,甚至是不同例子間的比較以及歸納等等;抒情文則須每個景與物在故事中所被賦予的情感色彩。


文體是文或者詩?文和詩的閱讀不同,文強調的是時間先後、因果關係、邏輯推斷,敘述文與議論文重視每個事件與經驗背後所要傳達的意義。而詩較像畫或者電影,著重的不是意義,而是透過感官描摹,所要塑造的氛圍。


也毋需仰賴長期與大量的閱讀;所謂語感指的是語言實際的使用時的語氣、談話技巧、文章結構等等敘事策略,以及語言在不同情境中產生的不同意涵,包含歷史文化、聽話者與說話者的關係等等。


國文不再只是背多分,不再只是背誦課本、甚至參考考書上的內容即可,國文所要測驗的是語言文字在使用時所可能產生變因,包含語氣、文章結構。

文章轉載自陳蒂國文官網

高中國文學測十五級分應考策略

©著作權為陳蒂國文所有,侵害必究。 若欲轉載,須經同意。

國文向來被認為範圍浩瀚無涯,因而無從準備起。然而,就像我們不必看過世界的每一條魚,就能辨認出魚的模樣。「魚」不只是單一事物的樣貌,更是一種「概念」。國文的準備方式亦然,若無掌握閱讀技巧,再多的閱讀量只不過是浪費時間。國文並非如刻版印象所預想,是一個單靠記憶與背誦就可拿分的科目。欲要掌控題目之前,必要先瞭解題目擬欲測驗你什麼樣的能力?才能夠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。


因此,國文所測驗的不僅僅是每一篇文章的註釋、翻譯等「字面義」;再者,更測驗了字面義之外的弦外之音;以及,因不同的時代、文體與作家而改變的表達方式,即所謂的「語感」。


以下說明準備國文一科的訣竅,只要掌握這三點,便能以有限的閱讀量,應付看似無垠的國文出題範圍:



一、破解「語感」

「語感」並非感性、主觀,非得經由長時間、以及大量的閱讀,才能培養的。 簡而言之,「語感」含括了語法規則、句型結構等語言邏輯;另外一方面,則為會因不同的時代、文體與作家而改變的表達方式與文字特色。以下以兩種最令學生苦惱的題型為例:


上題只須運用文言文的句法,便能在看不懂文意的情形之下,快速且精準的解題。當我們敘述一事件變化,會以「剛開始╱起初」開頭,然後以「等到╱迄至╱及至╱迨至」陳述事件的轉變契機,再以「才╱就╱於是╱乃╱遂」引出事件轉變後的結果,「因此╱是故╱是固╱是以」後多接事件的結論。就此順序,可以圈選出上題的關鍵詞依序為「題幹:始」、「乙:及」、「丁:乃」、「甲:是固」。因此,不必看完、看懂整段文字,便能選出答案為( A )。因此,在閱讀古文時,不僅要掌握字詞的一詞多義、古今意義之外,更要掌握句型結構、文法概念,才能以已讀的文章之中,學會閱讀未讀的文章。

學生在閱讀時,必須視不同的文體、時代與作家,而有不同的閱讀方式。上題所測驗的「現代詩文」,敘事方式不以時空的連貫為優先,而類似電影的配樂與燈光,是透過感官來表達內心的情緒與環境氛圍。因此,此題三個挖空處,分別因未「千萬條火舌」、「威脅」、「粉碎」以及「一驚」等強度較高的詞,故而選擇「吞」、「欺」、「打」等高強度詞彙與其搭配。惟有掌握閱讀的要點,國文的實力才可能隨著閱讀量的增加,而有所增長。

二、掌握思維方式

若要讀出文章中所隱含的弦外之音,便要翔實掌握古人思考的幾個典型方式。以下題為例:

由詩句中的典故,可知詩句中出現了「屈原」與「西施」兩位歷史人物。屈原是中國文人「文窮而後工」的典型;西施捧心蹙眉之美,則引來東施效顰。屈原之「窮」、西施之「病」,造就了二者之美,選項中只有「( A )奇癖」為負面,故而選之。此題不僅測驗判讀人物典故的能力,更測驗了兩個歷史人物在古人思維之中的象徵意涵。

◎作文-「敘述」與「論述」兼具

作文不僅要測驗學生的「敘述」能力,更要具備「論述」能力。一般中學生苦於生活經驗、人生歷練的不足,因此不知何從下筆。蘇軾的名句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、遠近高低總不同。」書寫的即是一個極為日常的經驗,卻能從其中引申出看待事物,應具備重層視角的領悟。其實,每一篇作文,都是要學生去重新定義題目。因此,日常的選材不但較能貼合作者的思維,也可以使結論更具畫龍點睛的效用。

以〈旅行〉這個題目為例,學生不能單純描述一趟旅行經驗,而無論述的層面。學生必須思考,自己最渴望由旅行之中,獲得什麼?可能是為平板、單調的生活,注入一股新鮮感。接著要思考的是,異地或異國為我們帶來的不只是外在的新風景,更可能成為一種新的參照點,讓我們重新看到既有環境中,被我們忽略的事物。因此文章可以:「每一趟旅行都是為了找尋一條回家的路。」收尾。至此,文章處理了新與舊、外尋與內省、出走與回返等看似相悖,實則並行的概念,讓文章具備分明的層次與多元的向度。


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

陳蒂老師資歷

104家教網國文名師
詳情可見 http://ppt.cc/0kfyK




經歷:


政大中文系、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教學經驗十年。一對一家教學生超過300位以上,包括建中北一女延平東山薇閣等校學生。
對於現行國中基測、高中學測與指考的應考方式與技巧十分有一套,透過精確的解題步驟與關鍵字判題法,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進步。
教過學生曾在短短兩個月內國文由10級分進步到14級分



教學風格:

◎讓學生掌握「語感型」題目

語感型型題目,即是大部份人所謂「多閱讀」,且「無法短時間進步」的題型。學生多將這類型題目視為「憑感覺」與「長期實力累積」才能解決,故而直接放棄。
獨創邏輯性、條理性的判題方式,讓「語感型」題目亦能以學習理科的精確、公式的思維模式掌握。

◎獨創文言文文法教學

學校文言文教學,以「單篇」方式,讓學生讀一篇、懂一篇,導致面臨大考時的課外閱讀,便束手無策。
獨創文言文文法教學,教導學生時態、人稱、句型,以及必備單字。使學生可以運用「有範圍」的語言資源,判讀「無範圍」的文言文。